“五月五,过端午,粽叶青,糯米香;挂菖蒲,戴香包……”阴历五月五日,是我国的传统节日“端午节”,端午节承载的一个个美丽的传说,以及丰富的民俗形式,使它成为一个隆重的也是最具有教育价值的一个节日。
6月23日上午,老师们根据各年龄段孩子的特点,整理了许多有关端午节的资料,组织小朋友开展了一系列和端午节相关的主题活动课,观看相关视频,让幼儿了解屈原的故事,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。
端午节有很多习俗,小朋友们都很感兴趣。
看,小班孩子们在编五色线。在古代“青、红、白、黄、黄”是吉祥色,据说戴五色线的孩子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,在端午后的第一场雨水或者洗澡时,将五色线扔到河里,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、疾病冲走,由此可以保安康,带来一年的好运。
包粽子是我国的传统习俗,中班的孩子们将粽叶带到幼儿园,跟老师一起学包粽子。古代粽子又叫角黍、筒粽。角黍是因粽子的形状有棱有角,内包有糯米而得名;筒粽是因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贮米烧煮而成。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投江自杀后,楚国人民哀悼他,便在每年端午以竹筒贮米投于水中祭吊纪念他。
大班可热闹啦,他们正在玩“旱地赛龙舟”!赛龙舟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,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。他们争先恐后,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。之后每年五月初五划龙舟以纪念之。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,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。竞渡之习,盛行于吴国、越国、楚国。
端午节,又称端阳节、龙舟节等,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,与春节、清明节、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,更是我国首个获得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。我们希望通过各种活动让孩子们加深了对民族节日的了解,增强了孩子的民族自豪感,使孩子们从小树立了爱国主义情感,并将端午节的风俗继承、发扬下去,传承了民族文化,也让他们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端午节。
(撰写:史淑雅 审核:陆建芬)